痔疮,是临床上一种极常见的直肠肛门疾病,主要见于成年人,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正因为如此,很多痔疮患者都不把它当作一种“病”了。然而,专家介绍,痔疮一般不对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痔疮的存在容易造成其他疾病的误诊,比如90%以上的直肠癌病例在初期被误诊为痔疮。
专家提醒,痔疮虽不会转化为直肠癌,但痔疮患者最好及时去医院做直肠指检和直肠镜检查。同时,通过自我观察和感觉以及自行直肠指检也很重要,尤其是当大便次数增多,且伴有“里急后重”感觉的患者须警惕。
痔疮:妊娠期后6个月最易形成
刘海鹰说,所有会使直肠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直肠静脉出现血液淤积和静脉扩张的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痔疮,比如长时间的坐、立以及前列腺肥大和盆腔巨大的肿瘤,等等。同时,腹泻和便秘都会导致腹肌紧张,增加直肠肛管的静脉压力,时间一长也会形成痔疮。
此外,妊娠期的女性,尤其是在妊娠期后6个月,由于增大的子宫和子宫内的胎儿也会给盆腔静脉造成压力,最容易形成痔疮。而当自然分娩时,将胎儿推出体外的强大压力更会加重痔疮的症状。
“这也就是为什么痔疮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较高。”刘海鹰说,当然,还有女性在更年期时的内分泌变化等其他因素。
直肠癌:90%以上病例在初期被误诊为痔疮
刘海鹰说,痔疮的临床表现是大便时有鲜血,或有肿块从肛门脱出。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痔疮有外痔和内痔之分。发生在肛管内的为内痔,肛门周围的则为外痔,也有的人是内外兼有的混合痔。内痔主要是无痛性间歇性的便后出鲜血及痔块的脱出;外痔则是肛门的不适感,易潮湿且不洁,如果在此形成血栓或皮下血肿,会有剧痛。
“值得注意的是,痔疮一般不对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痔疮的存在容易造成其他疾病的误诊,最主要的就是直肠癌。” 刘海鹰说,近年来,在临床中 发现了不少直肠癌在痔疮的“掩护”下不断“生长壮大”、直至发生明显梗阻症状才确诊的病例。这跟很多患者“不把痔疮当病”有关。“不少以为自己患的是痔疮 的患者,早期都喜欢从药店购买一些外用药膏自治。直到症状加重才就医,很多到医院一做直肠指检,已是直肠癌晚期。90%以上的直肠癌病例在初期被误诊为痔 疮。”
检查:直肠指检和直肠镜检查才是王道
“直肠癌是消化道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无论是病因、病理、治疗,还是预后,直肠癌与痔疮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但是为何有如此之高的误诊率 呢?”刘海鹰说,这其中有一部分是病人的自我误诊,也有部分是医务人员的臆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直肠癌与痔疮的临床表现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便血、大便次数增多等,导致直肠癌初期容易被误诊为痔疮。”
“只要病人警惕,直肠癌的早期发现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早期直肠癌的治疗效果也非常好。”刘海鹰说,当然,只凭症状和大便化验还不能诊断分明。“直肠指检和直肠镜检查才是王道。”
刘海鹰说,痔疮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身上,而直肠癌的患者多是中年人或老年人。患者也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自检。
肠胃问题自检
首先是自我观察和感觉。刘海鹰说,痔疮患者的大便有血,是因排便时擦伤患处,血液多数是随着大便排出后滴落 下来,因此血液不会与粪便混合,而且不会有黏液存在。而直肠癌患者的大便则常混有血液、黏液和浓液。此外,直肠癌患者的大便习惯会明显改变,大便的次数会 增多,而且还会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也就是说,可能会有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但蹲下后没有便感或者排得很少。”他说,此外,腹泻的患者如果用药后腹泻仍不能减轻,也应该特别留意。
其次是直肠指检。刘海鹰说,用手指伸入肛门内检查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大部分的痔疮和直肠癌都是发生于 手指可以触及的部位。“如果用手指由肛门伸入触之,感到内部有一些凸起的小粒则为痔疮;如果感到肠内有菜花硬块或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的溃疡,并发现肠腔狭窄得仅能容纳一个手指,而且检查后,指套上沾有血液、浓液和黏液者,则极有可能患上了直肠癌,应该快去医院就诊,以免错失治疗机会。”
误区澄清:痔疮一般不会转化为直肠癌
“有很多人会有疑虑,即使痔疮和直肠癌都是肿块,那痔疮肿块会不会转成直肠癌呢?”刘海鹰说,其实,痔疮和肿瘤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疾病。痔疮,简单理解就是肛缘皮下的血管及周围组织扩张、增生,而肿瘤,是结直肠黏膜的异常增生改变。
肠息肉一般不会发展成肠癌但也有例外。“患者在做结肠镜或肛门指检时,有时也会发现结肠息肉,那么肠息肉是不是也会发展成肠癌呢?”刘海鹰说, 息肉和癌也不是一回事,息肉恶变的几率一般比较小。“但是,有一种结肠多发性息肉,一般是家族性的,这种病人遗传性的多发息肉可以转成直肠癌。”
此外,息肉是慢性疾病,也有可能由于息肉细胞发生突变而产生恶变,不过,这种几率不高。“做肠镜的时候如果发现息肉,医生一般会把息肉摘除,做病理活检时如果为恶性,则需要做根治性手术。”
請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為破除迷思出一分力!想減肥或是調整體質,還是要老老實實的努力!
如果您喜欢本篇文章,您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和朋友一起分享健康资讯,品味健康人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