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20 August 2019

【纠正】糖尿病9大误区,这些说法不可信!看看你被骗了吗

控制饮食并不是说不吃主食,而是根据自身情况、运动量和血糖水平,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很多病人常常出现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误区1:没症状就不是糖尿病?

“三多一少”是指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上述症状,部分患者只会有其中一个或两个表现,也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所以糖尿病的诊断以血糖标准为主,症状表现只是辅助诊断的条件之一。

没症状就不是糖尿病?

误区2:药物治疗不必测血糖?

不进行血糖监测就无从了解血糖水平的高低,有可能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使用磺脲类药物、胰岛素的患者以及老年患者。有的人虽然在应用药物控制但治疗未能奏效,依然会出现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定期监测血糖对于了解治疗效果、避免血糖波动十分必要。

药物治疗不必测血糖?

误区3:患糖尿病不能吃水果?

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水果的,只要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掌握好吃水果的品种、数量及时间即可。水果的品种宜选用含糖量较低的如苹果、梨、桃等,而相对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榴莲、香蕉、龙眼、荔枝等不宜多吃,同时量不宜太多。进食水果的时间应选择在两餐之间或运动后,不建议用餐前后或用餐时吃水果,吃水果后应适当减少主食的量。


误区4: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

糖尿病一旦确诊即伴随患者终身,仅少数继发性糖尿病在原发病的病因去除后可以治愈。对于一些血糖控制稳定的2型糖尿病或1型糖尿病“蜜月期”(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可不需要药物治疗的这一时期)的患者,虽然无临床症状,病情可能会暂时缓解,但并不代表糖尿病已被治愈,依然需要定期监测和随诊。

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

误区5:胰岛素会成瘾?

胰岛素是正常代谢所必需的一种生理激素,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因为其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所以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是为了维持生命。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只是2型糖尿病治疗手段之一,当口服降糖药物不能理想控制血糖时,加用胰岛素不仅能够降血糖,也能使自身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使其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部分患者可以在血糖控制理想后逐渐替换为口服药物治疗。

胰岛素会成瘾?

误区6:胰岛素没有副作用?

胰岛素有副作用的。比如,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有可能增加体重或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的治疗是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的综合治疗,针对不同病情应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1型糖尿病必须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目前国内外的糖尿病治疗指南均推荐2型糖尿病初始治疗以饮食运动及口服药物治疗为主,病情需要时才使用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没有副作用?

误区7:不控饮食可加大药量?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方案中最基础的环节,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应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饮食控制是必须贯穿始终且需要终身坚持的。如果不进行饮食控制而是一味增加降糖药物的用量,不但起不到降血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作用,反而会加重胰岛β细胞负担、增加自身胰岛素消耗,甚至因用药过量出现低血糖风险。

不控饮食可加大药量?

误区8:无糖食品不用控量?

市场上出售的无糖食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且大多数是“未添加蔗糖食品”,不是真正的“无糖食品”,比如无糖糕点中虽未添加蔗糖,但其原材料本身即为面粉等碳水化合物,摄入体内依然会转化为糖而使血糖升高。

无糖食品不用控量?

误区9:不吃主食血糖就不高?

不吃主食就自然会以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代替,长此以往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敏感性下降,这与保护胰岛β细胞的治疗理念背道而驰。医生建议的控制饮食并不是指不吃主食,而是根据自身情况、运动量和血糖水平,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做到控制总量、合理分配、营养均衡。




更多健康信息及优惠活动请关注我们:Wellness Lab
如果您喜欢本篇文章,您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和朋友一起分享健康资讯,品味健康人生!


引起中老年人尿糖高的疾病有哪些?

糖尿病的诊断中都有关于尿糖的诊断,那么,长期尿糖高是糖尿病吗?专家指出,尿糖者并不一定都是糖尿病。现代医学是以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来诊断糖尿病,而不考虑尿中是否有糖来判断。



糖尿病的诊断中都有关于尿糖的诊断,那么,长期尿糖高是糖尿病吗?专家指出,尿糖者并不一定都是糖尿病。虽然从病名看糖尿病患者应该尿中有糖,但现代医学是以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来诊断糖尿病,而不考虑尿中是否有糖来判断。老年人尿糖髙不一定是糖尿病,但有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尿糖高,尤其是在许多情况下要与糖尿病加以区别。下面小编来详细介绍这些容易引起糖尿病的疾病:


一、神经性尿糖

患脑血管意外、肿瘤、颅骨骨折、脑炎、癫痫等疾病,会改变神经及内分泌的调节,使肝脏内贮存的糖元分解,血糖便增高,继而引起糖尿。

神经性尿糖

二、饮食性尿糖

在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食物中的糖在胃肠道吸收过快,进餐之后出现暂时性的血糖增高而使尿糖增多。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尿中会出现糖。长期饥饿的人突然饱餐一顿,可因胰岛素的分泌功能相对低下而产生尿糖。

不良的饮食习惯促进尿糖

三、药物性尿糖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脑垂体后叶激素、咖啡因及苯丙胺类药物,会使血糖增高而造成糖尿。另外,有些药物如水杨酸类、对氨苯甲酸、水合氯醛、吗啡、氨基比林及大量枸橼酸等,可使尿糖的化验出现假阳性结果。

长期使用药物会使血糖增高

四、肾性尿糖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空腹血糖浓度是每百毫升血有80毫克葡萄糖,以两肾每分钟滤过率为125毫升计算,1分钟便有100毫克的糖被滤出,但尿中却没有葡萄糖。这是因为,滤液的葡萄糖在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被重新吸收入血的缘故,肾性糖尿就是因为肾小管重新吸收功能低下所致,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家庭性糖尿及新生儿糖尿等。

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患者

五、妊娠性尿糖

妊娠中期及后期均应做尿糖化验,但出现尿糖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妊娠后期由于乳腺功能开始活跃可发生乳尿糖。还应考虑妊娠期肾小管对糖再吸收能力下降及排出的葡萄糖增多而引起肾性尿糖。

怀孕中期记得验血糖与尿糖
中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因此,更应注意及时预防与治疗。建议在平时的生活中,中老年人应适当的搭配服用一些可以辅助降血糖的综合营养补充剂,其含有丰富的可以调节体内胰岛素分泌的物质,如维生素B族、硫辛酸、肉桂、铬、锌等,它们能从多方面对机体的尿糖、血糖进行调整,营养成分都特别细化处理,适宜中老年人补充。



Wellness Lab 提醒您:
关注健康,从你我做起。
早体检、早防御、早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