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Tuesday 20 August 2019

【纠正】糖尿病9大误区,这些说法不可信!看看你被骗了吗

控制饮食并不是说不吃主食,而是根据自身情况、运动量和血糖水平,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很多病人常常出现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误区1:没症状就不是糖尿病?

“三多一少”是指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上述症状,部分患者只会有其中一个或两个表现,也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所以糖尿病的诊断以血糖标准为主,症状表现只是辅助诊断的条件之一。

没症状就不是糖尿病?

误区2:药物治疗不必测血糖?

不进行血糖监测就无从了解血糖水平的高低,有可能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使用磺脲类药物、胰岛素的患者以及老年患者。有的人虽然在应用药物控制但治疗未能奏效,依然会出现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定期监测血糖对于了解治疗效果、避免血糖波动十分必要。

药物治疗不必测血糖?

误区3:患糖尿病不能吃水果?

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水果的,只要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掌握好吃水果的品种、数量及时间即可。水果的品种宜选用含糖量较低的如苹果、梨、桃等,而相对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榴莲、香蕉、龙眼、荔枝等不宜多吃,同时量不宜太多。进食水果的时间应选择在两餐之间或运动后,不建议用餐前后或用餐时吃水果,吃水果后应适当减少主食的量。


误区4: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

糖尿病一旦确诊即伴随患者终身,仅少数继发性糖尿病在原发病的病因去除后可以治愈。对于一些血糖控制稳定的2型糖尿病或1型糖尿病“蜜月期”(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可不需要药物治疗的这一时期)的患者,虽然无临床症状,病情可能会暂时缓解,但并不代表糖尿病已被治愈,依然需要定期监测和随诊。

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

误区5:胰岛素会成瘾?

胰岛素是正常代谢所必需的一种生理激素,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因为其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所以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是为了维持生命。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只是2型糖尿病治疗手段之一,当口服降糖药物不能理想控制血糖时,加用胰岛素不仅能够降血糖,也能使自身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使其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部分患者可以在血糖控制理想后逐渐替换为口服药物治疗。

胰岛素会成瘾?

误区6:胰岛素没有副作用?

胰岛素有副作用的。比如,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有可能增加体重或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的治疗是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的综合治疗,针对不同病情应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1型糖尿病必须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目前国内外的糖尿病治疗指南均推荐2型糖尿病初始治疗以饮食运动及口服药物治疗为主,病情需要时才使用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没有副作用?

误区7:不控饮食可加大药量?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方案中最基础的环节,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应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饮食控制是必须贯穿始终且需要终身坚持的。如果不进行饮食控制而是一味增加降糖药物的用量,不但起不到降血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作用,反而会加重胰岛β细胞负担、增加自身胰岛素消耗,甚至因用药过量出现低血糖风险。

不控饮食可加大药量?

误区8:无糖食品不用控量?

市场上出售的无糖食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且大多数是“未添加蔗糖食品”,不是真正的“无糖食品”,比如无糖糕点中虽未添加蔗糖,但其原材料本身即为面粉等碳水化合物,摄入体内依然会转化为糖而使血糖升高。

无糖食品不用控量?

误区9:不吃主食血糖就不高?

不吃主食就自然会以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代替,长此以往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敏感性下降,这与保护胰岛β细胞的治疗理念背道而驰。医生建议的控制饮食并不是指不吃主食,而是根据自身情况、运动量和血糖水平,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做到控制总量、合理分配、营养均衡。




更多健康信息及优惠活动请关注我们:Wellness Lab
如果您喜欢本篇文章,您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和朋友一起分享健康资讯,品味健康人生!


引起中老年人尿糖高的疾病有哪些?

糖尿病的诊断中都有关于尿糖的诊断,那么,长期尿糖高是糖尿病吗?专家指出,尿糖者并不一定都是糖尿病。现代医学是以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来诊断糖尿病,而不考虑尿中是否有糖来判断。



糖尿病的诊断中都有关于尿糖的诊断,那么,长期尿糖高是糖尿病吗?专家指出,尿糖者并不一定都是糖尿病。虽然从病名看糖尿病患者应该尿中有糖,但现代医学是以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来诊断糖尿病,而不考虑尿中是否有糖来判断。老年人尿糖髙不一定是糖尿病,但有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尿糖高,尤其是在许多情况下要与糖尿病加以区别。下面小编来详细介绍这些容易引起糖尿病的疾病:


一、神经性尿糖

患脑血管意外、肿瘤、颅骨骨折、脑炎、癫痫等疾病,会改变神经及内分泌的调节,使肝脏内贮存的糖元分解,血糖便增高,继而引起糖尿。

神经性尿糖

二、饮食性尿糖

在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食物中的糖在胃肠道吸收过快,进餐之后出现暂时性的血糖增高而使尿糖增多。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尿中会出现糖。长期饥饿的人突然饱餐一顿,可因胰岛素的分泌功能相对低下而产生尿糖。

不良的饮食习惯促进尿糖

三、药物性尿糖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脑垂体后叶激素、咖啡因及苯丙胺类药物,会使血糖增高而造成糖尿。另外,有些药物如水杨酸类、对氨苯甲酸、水合氯醛、吗啡、氨基比林及大量枸橼酸等,可使尿糖的化验出现假阳性结果。

长期使用药物会使血糖增高

四、肾性尿糖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空腹血糖浓度是每百毫升血有80毫克葡萄糖,以两肾每分钟滤过率为125毫升计算,1分钟便有100毫克的糖被滤出,但尿中却没有葡萄糖。这是因为,滤液的葡萄糖在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被重新吸收入血的缘故,肾性糖尿就是因为肾小管重新吸收功能低下所致,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家庭性糖尿及新生儿糖尿等。

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患者

五、妊娠性尿糖

妊娠中期及后期均应做尿糖化验,但出现尿糖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妊娠后期由于乳腺功能开始活跃可发生乳尿糖。还应考虑妊娠期肾小管对糖再吸收能力下降及排出的葡萄糖增多而引起肾性尿糖。

怀孕中期记得验血糖与尿糖
中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因此,更应注意及时预防与治疗。建议在平时的生活中,中老年人应适当的搭配服用一些可以辅助降血糖的综合营养补充剂,其含有丰富的可以调节体内胰岛素分泌的物质,如维生素B族、硫辛酸、肉桂、铬、锌等,它们能从多方面对机体的尿糖、血糖进行调整,营养成分都特别细化处理,适宜中老年人补充。



Wellness Lab 提醒您:
关注健康,从你我做起。
早体检、早防御、早根治。


Tuesday 19 July 2016

央视曝光!这种好多孩子在用的东西,安全存隐患!你家如果有快扔掉!

现在不少家长怕孩子在地上玩时磕着碰着,都会专门买儿童地垫铺在家里。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儿童地垫的背后,存在着相当大的安全隐患。去年、今年,质监部门两次对儿童地垫进行了安全监测,结果令人震惊。
儿童地垫销量逐年攀升 去年质检安全曾存隐患
我国一些企业从90年代开始生产、销售塑料地垫产品。这些地垫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广东、福建、浙江、河北等省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产值至少在20亿元左右,且市场份额逐年攀升。 
儿童地垫从款式上,分为拼接式和整体式两类。2015年,江苏省质监局首次对国内销售的100多款儿童地垫进行风险监测,结果显示,整体式地垫不含甲酰胺,而超过九成的拼接地垫都检出含有甲酰胺。
甲酰胺又叫氨基甲醛,常被用做还原剂和工业化学品,目前被欧盟化学品管理局分类为具有生殖毒性的物质。相关的动物生物学毒性的实验表明,当饮用水中甲酰胺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雌老鼠的怀孕率、产仔率,以及幼崽的成活率就会明显下降。而且这种物质在动物体内代谢比较慢,造成伤害是不可逆的。
如果地垫中含有甲酰胺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时候,它就会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而且,甲酰胺遇到高温的环境下会释放出氨气,对眼睛、皮肤粘膜有伤害。
时隔一年,江苏省质监局再次委托泰州市质检所对市场在售的128批次热销的儿童地垫进行了风险监测,结果如何呢?
今年再检测  质量安全更加恶化
无国家标准 质检参照台湾地区标准
风险监测前期,泰州市质检所通过微信APP软件,就消费者选购儿童地垫的途径和最关注的安全风险问题等,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超过40%的消费者从大型超市进行购买儿童地垫,超过38%的消费者从网络平台购买,剩余的20%左右的消费人群从母婴商店以及批发市场购买。泰州市质检所这次一共采样128批次,其中104个批次都是来自超市和电商平台,这个比例与这个问卷调查结果相匹配。
由于目前没有儿童地垫的国家标准,此次风险监测参照台湾地区CNS15493-2015《拼接塑料地垫之安全要求》的技术标准进行。该标准目前规定,地垫中的甲酰胺含量不得超过200毫克每千克,这个限值与比利时、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要求一致。
拼接式地垫百分百含有甲酰胺  七成样品含量超标
这次检测128批次样品,所有的整体式地垫样品均没有检出甲酰胺,而54个拼接式地垫却百分之百检出甲酰胺。其中38个拼接式地垫,也就是七成以上样品的甲酰胺含量超过台湾地区的标准限值,6个批次样品甲酰胺含量甚至超过1000毫克每千克,最大的检出含量达到2206毫克每千克。
对比去年的数据,去年53批次样品中有28批次的甲酰胺含量超出了限量值,也就是说今年的超标比例从去年的52.8%上升到了70.6%。而且,去年样品中甲酰胺的最大检出量只有1860毫克每千克,今年也上升了近800毫克每千克。
为何拼接式地垫全部检测出甲酰胺?
为什么整体式地垫样品都没有检出甲酰胺,而拼接式地垫却百分之百检出甲酰胺呢?甲酰胺的含量和地垫的款式相关吗?
拼接式地垫发泡剂产生甲酰胺
泰州市质检所副所长叶平说,整体式地垫的发泡工序与拼接式地垫不同。整体式地垫是用丁烷气发泡,不会含有甲酰胺。拼接式地垫用偶氮二甲酰胺发泡,而且加得越多,发泡效果越好,地垫质量越轻。偶氮二甲酰胺在高温分解重组的时候,就会有甲酰胺残留在里面。而目前,国家没有对地垫中甲酰胺的含量作出标准规定。因此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会大量使用偶氮二甲酰胺。
添加了回收料的原料自身含甲酰胺
另外,检测人员说,拼接式地垫中检出甲酰胺,除了发泡剂的原因以外,生产原料中是否含有回收料也是一个原因。
泡沫塑料地垫的原料分为全新料、特级料、一级料、B级料和C级料。全新料本身是不含有甲酰胺,没有风险。而其它的则添加了回收料,而且按添加回收料的种类和比例的不同,分成了四级。这四种添加了回收料的原料自身含有甲酰胺,而且甲酰胺风险按级别从高到低呈递增状态。
回收料自身含有甲酰胺,发泡时加入偶氮二甲酰胺还会产生甲酰胺,有害物质的含量就会有一个累加的过程。检测人员表示,超过200毫克每千克的地垫很有可能就是C级料生产出来的。而这种C级料则可能是儿童地垫的边角料经过多次回炉再造生产出来的。
不同原料差价大 企业为省成本用劣质原料
据检测人员了解,不同等级的生产原料粒子价格差异悬殊,全新料和等级较低的C级料,价格相差约一倍。
全新料大概8000元每吨。从全新料到特级、一级、B级、C级料,价格逐渐降低,基本上每级差1000元每吨。C级料价格大概每吨4000多元。
△不同的原料

全新料颜色透明,形状规整
呼吁国家尽快出台地垫产品标准
记者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行业内对地垫中甲酰胺的来源都十分清楚,一些企业也表示,拼接式地垫中的甲酰胺不仅可以得到控制,甚至完全消除,但生产成本上将会大大提高。面对行业内的价格竞争压力,国家对此又没有任何标准进行约束和控制,因此地垫中的甲酰胺风险自然也就成为监管空白。
为此,业内专家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地垫产品标准,规定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同步防控甲酰胺等有害物质的安全风险。
来源:央视新闻



Monday 11 July 2016

眼药水看似用法简单 其实很多人都没用对



滴眼液(眼药水)、眼膏(眼用凝胶)是眼睛疾病和保健的常用药,它们的用法看似挺简单,其实大部分人都没用对。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眼药水和眼膏用法

眼药水滴到眼睛后易流出,或顺着泪囊流到与它相通的鼻腔和口腔,在眼睛表面的附着力不如眼膏;而眼膏涂在眼睛上,会在角膜上形成一层膜,影响视力。因此,一般眼药水在白天滴,眼膏在睡前涂。但角膜溃疡的患者,白天也需要用眼膏润滑,以减少对溃疡面的摩擦。


如果需要同时使用2种以上的眼药,每两种最好间隔10~15分钟。否则,前一种药物还没有被吸收,就可能被后一种眼药水冲走,甚至两者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此外,同时使用眼水和眼膏时,应先用眼药水,药物吸收后再涂眼膏,这样既可以增加眼药水的角膜透过率,又可以避免眼膏被冲走。


购买眼药需谨慎

很多人受广告影响、听朋友介绍或者凭经验在药店自行购买眼药,不能有效缓解症状,有人甚至自己长期用含抗菌药的眼药水,引起眼内菌群失调,增加了治疗难度。建议发现眼病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用药。


注意事项:此外,用眼药前应洗净双手,检查眼药的外观和气味,滴眼药水时,用手指轻拉下眼睑使其形成一个“口袋”,将1~2滴眼水滴入“口袋”内,随后闭上眼睛,用手轻轻按住内眼角处2分钟左右,以保证眼药水被充分吸收。需要提醒的是,患眼病时应尽量少戴隐形眼镜,以免影响治疗和用药。


如果您喜欢本篇文章,您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和朋友一起分享健康资讯,品味健康人生


Sunday 10 July 2016

自己在家如何测血压?为了父母健康必须学会



高血压是心脏病、脑卒中、肾脏病和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3亿多高血压患者。极为可怕的是,其中1.3亿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没有得到有些的预防和治疗。

自测血压需科学指导,那么如何在家自己测血压呢?


★血压计的选择

1、家庭自测优先推荐电子血压计(全自动上臂式),优点:简单方便易用。

2、传统血压计主要指水银柱式血压计,其准确性和稳定性较高,多用在医院.



★ 血压测量须知

1、建议在测量血压前在安静环境下坐位休息5-10分钟,运动后则必须休息30分钟,然后再开始测量。

2、推荐选择坐位测量,测量者应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两腿落地放松。测量时肘关节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上臂伸直略外展。袖带气囊紧贴皮肤,下缘距离肘弯横纹2-3厘米,不要过紧或过松。

3、建议每日早(起床后)、晚(上床睡觉前)各测量1次。通常,早上的血压较高,晚上的血压较低。

4、初诊或治疗早期应在就诊前,连续测量5-7天,以供医生参考。

5、收缩压(上压)≥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张压(下压)≥90毫米汞柱(mmHg)时算高血压,但不能仅仅凭借偶尔的一次血压数值诊断高血压病。

6、人的血压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受情绪、体位、噪声、气温等因素的影响。一天当中,每次测得血压不同,是正常现象。

7、高血压患者,如果连续几次测得收缩压(上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下压)≥110(mmHg)并伴有头痛,胸闷,恶心等不适,建议尽快就诊。



如何读懂血压数据?

正常成年人的血压值定义为心脏收缩时(收缩压)120毫米汞柱(mmHg)、心脏舒张时(舒张压)80毫米汞柱。当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时,就视为血压升高或高血压。

高血压能引起头痛、气短、头晕、胸痛、心悸和鼻出血等症状。但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如果父母患有高血压,子女就是高危人群,也正因此,建议:年轻人每年至少查一次血压。



收缩压>160mmHg须服药控制血压

如果年轻人血压多次测量在140/90mmHg以上,这种情况不能忽视了,应到心血管或肾内专科进行检查,排除心血管病变,肾脏病变或腺上腺病变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以便对症、科学治疗,同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生活方式:需要马上改变生活方式,如坚持运动、减肥、低脂、低盐、低糖饮食等。

2、药物控制:如血压超过160/100mmHg者则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可口服降压药。



如果您喜欢本篇文章,您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和朋友一起分享健康资讯,品味健康人生


Friday 8 July 2016

61 岁超高龄妈妈产子,50 后大妈竟然争相效仿!


这几天有个婴儿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因为他的妈妈是一位 61 岁的超高龄产妇。

61 岁的她能通过试管婴儿怀孕并生下孩子,确实非常非常不容易。在妇产科医生看来,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但接下来,医院却出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不信你看报道:

《浙 61 岁产妇生男婴走红网络,12 位大妈守在诊室想生娃》

《生殖专家被团团围住,没想到想生孩子的大妈那么多》

《50 后大妈来院求子,医生:45 岁之后生育太难》

想要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医生看来,这些大妈只是在做「非分之想」,高龄甚至超高龄生育的凶险和艰难,恐怕是她们难以想象的。

「超高龄」孕妇并不适合做试管婴儿

高龄孕妇一般指的是大于 35 周岁的孕妇,至于这位 61 岁的张女士,确实是超高龄孕妇。

随着年龄增大,卵巢中卵子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所下降,随之带来的不孕问题肯定增多。45 岁以上的孕妇,自然怀孕的机会非常小;60 岁以上的女性,几乎不可能怀孕。

很多女性年轻的时候忙于事业或是其他原因没有生育,到了一定年龄想怀了却怀不上,就只有寻求辅助生育技术来实现了。

其实,女方年龄对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影响也很大。在促排卵时,常常反应不好,卵子的质量相对差,妊娠率低,不容易成功。

有数据显示,25 岁到 35 岁的女性,试管婴儿的成功率高于 30%~40% 的平均水平,有的能达到 50%,甚至更高一些;但是到了 35 岁以后,成功率则逐渐下降,到 40 岁,就只有 20% 左右了。

所以,45 岁以上的女性要怀孕,无论什么方法,都不是那么容易了。同样的,治疗不孕不育也一定别拖着,要趁早去正规医院生殖中心就诊。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试管婴儿是针对不孕不育的辅助生殖技术,虽然这项先进的技术能给不孕妇女带来福音,但并不是一种针对高龄孕妇的怀孕方式。

因此,即便是高龄女性备孕,如果有机会,最好先尝试自然怀孕。

高龄女性怀孕要注意这些风险

不管你是自然怀孕,还是通过人工授精或试管婴儿怀孕,只要年龄偏大,都得注意这些风险:
1. 胎儿畸形

首先,高龄孕妇的出生缺陷率明显增多,比如大家比较熟知的先天愚型(唐氏综合征)患儿的出生率,随孕妇年龄的增加迅速上升。20 岁时为 1/1477,30 岁时为 1/939,而 35 岁上升至 1/353,过了 40 岁就可达 1/85,44 岁时的风险高达 1/39。

2. 自然流产

其次,年龄的增大,带来了自然流产发生率的升高。45 岁怀孕,大约有一半的机会发生自然流产。

3. 妊娠期并发症

另外,各种妊娠期并发症,比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等,随着妊娠年龄的增高,风险也明显增大。

所以,像张女士这样的「超高龄」孕妇,能够怀孕生子几乎是一个奇迹,在整个过程中的艰辛肯定是无法想象的。如今成功生下宝宝,真的要发自内心地恭喜她!

必须做好孕前咨询和孕期保健

高龄孕妇怀孕前,更要通过检查咨询了解自己适不适合怀孕。

比如前些日子,一个 36 岁孕妇来体检,发现已经有直径十几公分的子宫肌瘤,这样的情况,怀孕就比较有风险了。

又比如,有些女性孕前血压就高,最好在血压得到很好控制之后再考虑妊娠,否则一旦怀孕就更危险了。

所以,这些问题最好在孕前就查清楚。如果自己确实没有怀孕的条件,还是要尊重科学,或许放弃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Tuesday 28 June 2016

為什麼晚上熬夜隔天起來會想吐?原來是身體「這裡」出了大問題!再熬壞處就更多了!




人家都說,熬夜是一件相當不好的一件事情,但現代人的作息,就是喜歡熬點夜,看看手機,東摸摸西摸摸,然後到二、三點再睡。雖然隔天有精神,但注意力並沒有很好。這樣長年累月下來,其實身體也積了病。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說說為什麼熬夜起來,莫名其妙會想吐。


隔天起來會想吐,這是因為肝臟受傷的關係!大家都知道,肝是人體解毒的器官。只有睡眠充足,肝臟才能進行完全的工作。

熬夜时,肝的修復功能受到影響,體力無法好好恢復,連帶思考能力也會變頓。肝臟無神經80%損傷才會有明顯症狀。症狀包括容易疲勞、想吐、口苦、口臭、全身倦怠、不舒服、無力感、食慾不振、腹脹、嚴重者甚至黃疸!人需要足夠的睡眠,肝臟才可以得到完全的修復喔。



熬夜的壞處有哪些?


一、胃腸道問題

熬夜的人,剝奪了胃腸道休息的機會,導致消化性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

二、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熬夜時人處於緊張狀態,得不到放鬆,造成血管收縮異常,血壓比正常人高,容易誘發高血壓或者加重病情。現在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逐漸增多且越來越年輕化,常熬夜或是誘因之一。

三、提高患癌風險

熬夜會讓內分泌激素水平紊亂,使得細胞代謝異常,影響人體細胞正常分裂,導致細胞突變。

四、奪走好視力

熬夜等於是超負荷用眼,對眼睛的傷害不僅僅是變成「熊貓黑眼圈」,更重要的是,長期熬夜、超負荷用眼,導致視力功能性減退。

五、失眠抑鬱

熬夜傷身也傷神,許多年輕人晚上不睡,白天發困,出現神經衰弱等問題,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抑鬱症的發生。

六、皮膚嚴重傷害

不規律的睡眠及壓力,會影響內分泌代謝,造成皮膚水分流失,容易導致皺紋出現、皮膚暗淡、長暗瘡、黑眼圈加重等,尤其是上完妝後情況會更糟。


經常熬夜的人,應採取哪能些自我保養措施?該如何睡眠?


一、自我保養。
加強營養,應選擇量少質高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B族食物如牛奶、牛肉、豬肉、魚類、豆類等,也可吃點幹果如核桃、大棗、桂圓、花生等,這樣可以起到抗疲勞的功效。

二、加強鍛鍊身體。
可根據自己的年齡和興趣進行鍛鍊,提高身體素質。熬夜中如感到精力不足或者欲睡,就應做一會兒體操、太極拳或到戶外活動一下。

三、調整生理節律。
常年熬夜者應根據作息時間表,並不斷修改至適應。

四、消除思想負擔。
常熬夜者切忌憂慮和恐懼,應樹立信心,在夜晚工作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和高昂的情緒。


熬夜除了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影響。所以平時能夠早睡就早點休息吧!最後請分享給喜歡熬夜的朋友吧!


如果您喜欢本篇文章,您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和朋友一起分享健康资讯,品味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