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疫情持續升溫,光是在美洲與加勒比海已有 23 國都傳出茲卡病毒病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2 月 1 日時正式宣布全球進入茲卡病毒緊急狀態,WHO 的總幹事陳馮富珍(Dr. Margaret Chan)表示,現階段急需國際社會合作,一起研究茲卡病毒並找出是否與許多新生兒小頭症缺陷相關。
Q:茲卡病毒是什麼?
茲卡病毒最早在西元 1947 年於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目前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過去只有少數人類病例的報導,直到西元 2007 年在密克羅尼西亞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才對此疾病有較多的認識。
目前專家認為,茲卡病毒是由斑蚊屬的病媒蚊和靈長類動物形成病毒傳播的循環,但詳細病毒傳播過程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Q:茲卡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目前病毒主要透過埃及斑蚊(Aedes species)傳布,懷孕婦女也可能將病毒傳給胎兒,但學界對病毒如何影響孕婦和胎兒仍不清楚,現階段也沒有病例是因為餵母乳所以感染到病毒。一般人感染到病毒後,會在 3-7 天後(最長 12 天)出現病狀。
少數幾個案中,患者是因為輸血和和性交感染到茲卡病毒。
Q:怎麼知道感染茲卡病毒?
感染病毒後 3-7 天(最多 12 天),可能會開始出現症狀像是發燒合併斑丘疹、關節疼痛或結膜炎(紅眼)等,有時也有頭痛、肌肉痠痛及後眼窩痛,與登革熱相較症狀輕微,僅有少數的重症病例報導。目前檢驗病毒的方法是透過抽血檢驗,經由高科技的分子技術來檢測患者血液中是否帶有茲卡病毒。
Q:為什麼茲卡病毒和小頭症的關聯性以前都沒人提過?
過去在茲卡病毒現身的中非洲或亞洲等地,因為患者往往都是在相當年輕時感染到病毒,在懷孕時感染的情況較少,而近期受創嚴重的美洲地區,過去都沒有出現茲卡病毒的蹤跡。
如今,有越來越多女性在懷胎時可能面臨茲卡病毒威脅,所以公眾衛生相關單位都會建議女性在疫情高峰時避免懷孕,或是至少等到疫情受到控制後再懷孕。
Q:小頭症跟茲卡病毒有關嗎?
小頭畸形(Microcephaly),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它指的是一個人的頭圍相對於其年齡與性別的平均值小三個標準差以上的狀況。小頭畸形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會在生命的最初幾年出現。受影響的新生兒常有著許多的神經缺陷及癲癇發作。嚴重的智能發展缺陷是常見的,但運動機能的障礙可能要到較後來才會展現。
一般而言,小頭症並不常見,以美國為例,當地每 1 萬名新生寶寶中大約有 2 到 12 名寶寶可能出現小頭症,但最近的巴西卻截然不同,當地現在每 1 萬名寶寶中就有 100 名寶寶可能出現小頭症。
目前,巴西的學者推測茲卡病毒與小頭症寶寶激增相關,但還沒有研究證明兩者之間確實有關聯。但因為有產婦的羊水胎盤檢出了茲卡病毒,流掉的胚胎也切片發現了病毒存在,所以 WHO 的總幹事陳馮富珍提到茲卡病毒與小頭症兩者「強烈有關聯」。
Q:怎麼治療茲卡病毒?
茲卡病毒感染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因此避免病媒蚊叮咬是最主要的預防方法。
孕婦尤其要小心
因為,學界對病毒和小頭症的關聯還沒有確切的證據可以佐證,僅能推測兩者有強烈關聯,WHO 發布的聲明稿中說:「現階段,最有效的保護機制就是從控制病媒蚊數量開始,同時防止蚊蟲叮咬,孕婦尤其要特別小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